《重阳诉衷情》
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。因九九相重且九为阳数,故谓之“重阳节”;又因登高赏景、饮菊花酒、插茱萸,故又俗称“登高节”。
赵开生、高博文师生合作演唱
赵开生先生
高博文先生
诉衷情·芙蓉金菊斗馨香
宋代:晏殊
芙蓉金菊斗馨香。天气欲重阳。远村秋色如画,红树间疏黄。
流水淡,碧天长。路茫茫。凭高目断。鸿雁来时,无限思量。
登高望远(资料图)
岔曲《重阳》赵耀双先生作品
万壑松风涌翠涛,病倚危栏遣寂寥。愁听那秋雁初鸣响九霄,这王孙登高极目故乡遥。(过板)
恰正是重九佳节秋光好,眺览兴亡古,登临意气豪。黄茅莽莽连远郡,红叶纷纷漫天飘。街衢插遍茱萸鬓,风雨寒催杨柳条。且容司马吹纱帽,莫向参军问骑曹。醉舞相倾倚,商歌散郁陶。万事浮云去,英雄被浪淘。看来富贵真空幻,名利场中多烦恼。乃觉从前事全非,辜负青春把光阴耗。逃逃逃,跳跳跳。逃出那功名利禄是非坑,跳出了奔波劳碌的红尘道。白日里浊酒一杯伴渔樵,论古谈今把兴亡吊。到晚来,精神好,听风赏月在山阴道。似这等快乐逍遥(卧牛)何时来到?这王孙感慨悲怀年光老,又见那白衣人来送香醪。
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。因九九相重且九为阳数,故谓之“重阳节”;又因登高赏景、饮菊花酒、插茱萸,故又俗称“登高节”。
可见这一活动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,但在先秦时期,这一节日的内涵相对单一:人们在农作物丰收之后进行祭祀,以酬谢天地神祇的护佑并表达对先祖恩典的感激。
到了汉代,《西京杂记》中说:“九月九日,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。”
这时就出现了“重阳求寿”之说。此后,就重阳节的演变、流传及习俗,不断见诸于各文献、诗词当中。
重阳糕(资料图)
三国时,曹丕在《九日与钟繇书》中说道:“岁往月来,忽复九月九日。九为阳数,而日月并应,俗嘉其名,以为宜于长久,故以享宴高会。”
从此以后,宫廷、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,并且登高赏景、观菊饮酒、插茱萸、吃重阳糕……
古人认为,在这一天,登山吃重阳糕,谓之登高吃糕,有步步高升之意;饮菊花酒,可祛灾去病,又称之饮“吉祥酒”;佩茱萸,认为能驱虫去湿、逐风邪、消积食、治寒热等功效。此外,人们认为茱萸可避邪,能逢凶化吉,消灾和避难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