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戏曲百科 正文

戏曲知识攻略 | VOL.3: 孤芳自赏不自怜,倚窗独望京剧史

发布时间:2019/11/28   浏览次数:4242 次
抓住十一月的尾巴,我要向你表个白——京剧,我宣你!

传说,

它降临于大好河山之中,

成长于平民百姓之家,

繁荣于盛世安泰之时。

 为此,

有人说,它是大千世界里的花花蝴蝶;

有人说,它是千锤百炼后的万般完美;

还有人说,它是一首磅礴大气的诗,

在岁月长河里,无限沉淀。


  京剧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,以唱吹腔、高拨子、二黄为主的徽班。徽班流动性强,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,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,因此,其在发展过程中也融合了不少昆腔戏,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。


孕育期


徽秦合流:

  清初,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(青阳腔)。乾隆中叶后,昆曲渐而衰落,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。

  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。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《滚楼》、《背娃进府》等剧。魏长生扮相俊美,嗓音甜润,唱腔委婉,做工细腻,一出《滚楼》即轰动京城。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“京都第一”。


清乾隆观戏图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  自此,京腔开始衰微,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、王府班、余庆班、裕庆班、萃庆班、保和班也无人过问,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。乾隆五十年(1785年),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为由,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,将魏长生逐出京城。


魏长生被迫离京诏令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  自魏长生被迫离京,秦腔不振,秦腔艺人为了生计,纷纷搭入徽班,形成了徽、秦两腔融合的局面。在徽、秦合流过程中,徽班广泛取纳秦腔演唱、表演之精,为徽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,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

徽汉合流:

  汉剧流行于湖北,其声腔中的二黄、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。徽、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。继乾隆末年,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,道光年初(1821年),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、王洪贵等入京,分别搭入徽班春台、和春班演唱。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,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等,皆由米应先所授。

  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,将声腔曲调、表演技能、演出剧目融于徽戏之中,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,唱法、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,从而更易于京人接受。

  徽班合流后,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而簧调再次交流。徽、秦、汉的合流,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。


形成期

  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(1840-1860),经徽戏、秦腔、汉调的合流,并借鉴吸收昆曲、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。

  其标志:


  之一,曲调板式完备丰富,超越了徽、秦、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。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。声腔主要以二簧、西皮为主;

  之二,行当大体完备;

  之三,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;

  之四,程长庚,余三胜、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,时称“老生三杰”、“三鼎甲”即:“状元”张二奎、“榜眼”程长庚、“探花”余三胜。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,对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、二簧等京剧戏曲形式,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、字音,有较大的贡献。


《同光十三绝》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  《同光名伶十三绝》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,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。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《京腔十三绝》戏曲人物画的形式,挑选了清同治、光绪年间(1860至1890)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(程长庚、卢胜奎、张胜奎、杨月楼、谭鑫培、徐小香、梅巧玲、时小福、余紫云、朱莲芬、郝兰田、刘赶三、杨鸣玉),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,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。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,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,经缩小影印问世,并附编《同光名伶十三绝传》一册。


成熟期

  1883年一1918年,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,代表人物为时称“老生后三杰”的谭鑫培、汪桂芬、孙菊仙。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、余三胜、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,又经创造发展,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。

  谭鑫培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,从昆曲、梆子、大鼓及京剧青衣、花脸、老旦各行中借鉴,融于演唱之中,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“谭派”,形成了“无腔不学谭”的局面。


  “老生后三杰”师承各有侧重,艺术风格各异,从全面权衡,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,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,远远超过汪、孙。光绪年间,谭鑫培被称为“伶界大王”,在剧界地位,如当年之程长庚。


谭鑫培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  咸丰十年(1861年)京剧始入宫廷演出。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,分由三庆班、四喜班、双奎班及外班(京剧班)演出。由于慈禧嗜好京剧,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,声势日强。同期,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、三庆园、庆乐园、中和园、文明园等戏园、日日有京剧演出,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。

  这一时期,旦角的崛起,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。武生俞菊笙,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,他被后人称为“武生鼻祖”。上述名家,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,演唱技艺日臻成熟,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。



俞菊笙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鼎盛期

  1917年以来,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,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,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,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、梅兰芳、余叔岩。

  “四大名旦”脱颖而出,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。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,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,尚小云的俏丽刚健,程砚秋的深沉委婉,荀慧生的娇昵柔媚“四大流派”,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。



从左至右分别是梅兰芳 尚小云 程砚秋 荀慧生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  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、杨月楼之后,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,被誉为“国剧宗师”、“武生泰斗”。

  老生中的余叔岩、高庆奎、言菊朋、马连良,20年代时称“四大须生”。继他们退出后,马连良与谭富英、奚啸伯、杨宝森称之“四大须生”。女须生孟小冬,具有较高艺术造诣,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。

  流派纷呈,人才济济,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。在这一时期,各种流派与人才纷纷涌现,极大地体现了当时京剧鼎盛的局面。


马连良、尚小云、肖长华、张君秋等演出《四郎探母》结束后谢幕(图片来源于网络)


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

2018年11月28日,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中国戏曲学院、南开大学、沈阳师范大学为京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。

  或许上天注定,我会在冥冥之中遇见京剧,就像在不知不觉中你读了我的文字,知晓了关于京剧历史更多的内容。

  可是,这世间万物都需遵循一个永恒的定理,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。

  就像京剧从孕育到形成到成熟再到鼎盛,就像我和你从不知到相知到相熟再到相濡以沫。

  从今往后,我期待我的每一期你都会如约而至。

此外,我想,

今后可能不会再有任何一种事物,

能像京剧这样,

在我心上,

久久停留

……


编辑: 潘一铭(实习) 朱宇翔 




关于我们

中数世纪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全资子公司。是拥有专业团队的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+综合服务提供商。